污染源監測系統能夠全天候對排污企業進行實時監控,是解決當前環保監管工作強度大和監管人員配置不足之間矛盾的重要工具,同時還為污染減排和排污收費提供重要依據。為此,就污染源監測系統建設、運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污染源監測系統的現狀
污染源監測系統是一個具有監管性質的工具,如果這套系統完全交由企業自行管理,則很難發揮該系統應有的功效;谶@一原因,污染源監測系統一般要求進行第三方運維。近幾年,環保部和浙江省環保廳針對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的管理和應用連續下達了包括:《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辦法》(國家環?偩至畹28號)、《國家監控企業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有效性審核辦法》(環發〔2009〕88號)等多個文件。要求各地加強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的日常管理工作,明確通過管理審核后有效的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是計算主要污染物排放數量和確定達標排放的依據之一,是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總量減排、監督執法、排污申報、排污費征收、環境統計等工作的依據之一。
二、污染源監督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
監測數據不完整,系統性較差
在污染源的監督監測與防治的整個工作里面,監測數據的作用是十分關鍵的,F在很多監督檢測部門的能力存在很多缺陷;在監測的頻次上,也比較少;還有監測的系統性不好,導致了監測數據不是那么完整,很多比較的指標沒有一個十分有效的數據參考。
2
對污染源監督監測工作重視度較低
相當一部分環境監督監測單位在對污染源的監督監測上,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大多情況下都是問題出現了以后,才想辦法去把它解決掉,而不是未雨綢繆,早做預防。有部分監測人員的判斷、識別能力都不足,也沒有很強的工作積極性,這都使得監督監測工作的有效開展受到了很大影響。
3
質控技術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
第一,現在大量的監測站在管理數據的時候,還是手工操作,或者用單機處理方式,數據的集中程度不夠,數據質量也不高,有序化利用的程度也不高,導致現在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上,水平是相當落后的;第二,監測指標缺乏全面性。對于pH、SO2、氨氮、NOx、COD、TP、煙塵等監測指標,因為存在監測技術的因素,很多具有特征性的指標要想被有效監督監測出來都比較困難;第三,存在比較多的設備型號,還有各種不一樣的檢測方法,形成了難度不小的運維工作;第四,對于數據的質量沒有很好的控制,導致數據缺乏有效性;第五,數據認定比較困難。因為和在線監測比較起來,手工監測通常存在技術條件和運維人員的干擾因素,導致經常出現數據缺失或者異常的情況。
4
監督監測體系建設及管理模式有待于完善
一般在線監控監測系統的建設與管理模式包含三類:一是由政府出資交給第三方進行運營;二是政府進行監控,利用市場融資的方式進行運營;三是企業進行出資,而政府則適當的給予補貼,運營則是交給第三方公司。以東莞市為例的話,主要采用的為上述的第3種模式,即由企業來出資,通過政府的適當補貼,主要由第三方公司來運營。東莞市現在就是采用第三種模式,它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即企業比較抵觸,導致經常有故意干擾或破壞在線儀的情況發生。因此,現在急需完善污染源的監督監測體系建設及管理模式。
三、加強污染源監督監測工作的對策分析
1
明確污染源監督監測的法律地位
在污染源監督監測工作中,每一個級別的監測人員都要不辭辛苦,努力工作。現在很多監督監測的很多從業工作人員沒有一個很高的地位,使其工作的積極性被大大降低了。由于經費不足,費用機制不夠完善,對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也影響不小。對于工作人員,一定要明確污染源監督監測工作的重要性,知道其法律地位;在人員編制經費投入上,促進監督監測隊伍、加大資金投入也成為相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
加強對污染源的監督監測力度
歷史經驗表明,環境監測自身與環境管理、主客觀因素、行動和效果、認識與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其結果就是環境質量導向的污染源監測定位偏頗及其所表現出來的問題。目前我國已經進入環境保護的全新發展期,準確、及時、全面的污染源信息變得尤為重要。此外,環境科學發展越來越成熟,污染源環境質量模型開始得到大范圍的應用,也已經積累起了比較豐富的環境監測成果和數據,環境質量變化情況通過污染物排放情況來進行把握的可能性越來越高。在全新的歷史條件下,通過環境質量和污染源二者在環境污染與防治當中的邏輯關系來理解污染源監測的重要性,調整環境質量導向的污染源監測定位偏頗,對于環境質量的把握通過對污染物排放情況的把握來實現,用污染源監測的有效性、前瞻性、系統性、全面性、及時性來保障“源頭控制”和“預防為主”思想落到實處。加強污染源監測的目的不是為了取代或削弱環境質量監測,而是使污染源監測與環境質量檢測相協調,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有機結合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為環境管理提供更有價值的決策依據和監測信息。需要通過優化環境質量監測和加強現有環境質量檢測的薄弱環節來加強污染源監測,同時轉變污染源監測觀念,改革污染源監測的機制和體制,提高污染源監測的能力和技術,進一步促進環境質量檢測和整體環境監測的質的飛躍。
3
能力建設和應用技術方法
加強污染源監測更需要加強污染源檢測能力建設,為實現污染源監測的有效性、前瞻性、系統性、全面性、經常性提供相應的能力和技術方法保障。這方面不只涉及到配套機制體制、經費和人力,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通過人工配合和自動采樣加強現場采樣與分析能力,配備車載分析儀和改裝采樣監測車,并且充分利用監察在線影像和在線監測設備采樣功能。其次,大力發展流動注射和自動進樣等有利于批量、連續分析的儀器設備,加強室內分析能力。第三,加強包括質量控制措施、質量保證措施以及污染源監測“大生產”相應的生產技術管理,從而加強污染源監測技術規范和方法標準管理。
4
充分利用污染源監測成果
污染源監測工作開展的基礎就是污染源監測成果的應用,監測成果的應用是污染源監測重要性的最終體現,也是促進污染源監測業務改進、完善和發展的動力,能夠幫助污染源監測工作走出與管理決策之間的惡性循環怪圈。具體包含了以下四個方面。首先,加強污染源數據庫建設。環保主管部門在在線監控聯網的基礎上擴展完善污染源綜合數據庫,做到污染源管理的“三表合一”,同時信息中心和監測、監察等部門也應該擴展完善專業數據庫,搭好有助于促進社會監督、數據共享、信息發布和管理決策的信息平臺;其次,加強污染源監測數據在環境管理上的應用,包括考核、決策、統計等環節,充分發揮再利用污染源監測成果當中政府職能部門的龍頭作用;再次,加強與監察協作,實現污染源數據的法制化、科學化、精細化、量化監督管理;第四,構建“三位一體”的環境監測工作與監測成果表現模式,具體體現為污染源—環境質量—綜合分析的“三位一體”,鞏固污染源監測在三位當中不可偏頗、重要的位置,與環境質量檢測有機結合,通過綜合分析為社會和環境管理提供更有價值的成果和監測信息。
綜上所述,各級環境監測站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進行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現,把這個任務做好了,就可以為總量減排、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有效性審核、污染源監督管理與執法、環境信息發布等給予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因此,只有不斷的創新、改進和完善才能對污染源進行有效監督和控制,才能更好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